国际科技传播沙龙——商业航天开启大众生活的“宇宙跃迁”在京举办

3月27日,以“商业航天开启大众生活的‘宇宙跃迁’”为主题的第四期国际科技传播沙龙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举办。本期沙龙聚焦商业航天这一新兴领域,邀请航天科技专家、产业领军者和传播学者,共同探讨中国商业航天如何突破传统边界,将尖端技术转化为普惠大众的生活应用,推动航天产业创新发展。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孟令耘出席活动。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焦维新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商业航天的发展情况,并详细介绍了航天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他强调,应着力推动商业航天技术与多行业领域的深度融合,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以技术创新驱动我国商业火箭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他呼吁加强航天科普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承航天精神,增强公众对航天事业的认知与热爱,为商业航天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航空知识》主编王亚男从历史维度剖析了商业航天的发展脉络,指出其本质是以“成本革命”为核心的产业变革。他以SpaceX的商业模式为例,详细阐释了商业航天企业如何通过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降低发射成本,从而激活低轨互联网、太空旅游等新市场。他表示,中国商业航天需在硬核技术和成本控制上突破,避免在“成本淘汰赛”中落后,并借鉴航空业从军用转向民用的路径,推动我国商业航天迈入产业化规模发展新阶段。
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任凌强调了差异化竞争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传统航天依赖高投入,而商业航天需通过精简成本、构建自主可控的数据获取能力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他特别指出,雷达遥感卫星凭借其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优势,在气象灾害监测、国防安全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在商业模式方面,任凌提出商业航天需要实现“三级跳”发展:从政府服务到企业应用,最终拓展至消费级市场。他认为,商业航天的终极目标是让遥感技术普惠化,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航天生态体系。
遨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刘同波深入阐释了电推进技术对航天产业的发展的巨大意义。他指出,电推进技术的成熟应用标志着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了从“化学时代”迈向“高效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他对比了化学推进的局限性与电推进的优势,并指出电推进技术在星座组网、深空探测和太空服务中的关键价值。刘同波表示,未来航天推进技术的发展将面临一系列前沿问题的突破,或将重新定义深空探测的能力边界。
国际科技传播系列沙龙活动旨在搭建一个国际化交流平台,邀请中外各界专家学者与实践者交流分享,促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公众对科技的信任度和支持度,推进科技传播工作中的话语体系建构,加快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让富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表达成为国际社会所熟知的科技议题,为加强国际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推动科技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