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泰达论坛潘军:汽车领域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4-09-03 17:06:33 盖世汽车阅读量:16513   
imgad2

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报社共同主办,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特别支持,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联合协办的第二十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汽车论坛”)于202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本届论坛以“风雨同舟二十载 携手并肩向未来”为年度主题,邀请重磅嘉宾展开深入研讨。

在9月1日“供应链方向专题分论坛:20年“碳”出新路 数智融合·绿色链动--AI驱动行业绿色未来”中,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双碳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军发表了题为“汽车领域数字化碳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的演讲。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双碳研究中心副主任 潘军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产业界的专家,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数字化赋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给各位做一个汇报和交流。

先大概给大家介绍一下行业发展背景,从PPT图上能看到,在碳达峰目标这块,欧美一些国家很早就提出碳达峰目标,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碳达峰目标相对提的晚一点,但是从碳中和目标来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在大概2050年这样一个时间点上,其实这块大家都差不多,中国可能稍微延后10年左右。

另外在碳关税这块,上个论坛和前几位专家都介绍过了,大家也都讲到了欧盟新能源电池法案和碳足迹,我这边就不赘述了。我国提出3060目标之后,从国家层面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包括今年制定了双碳的碳排放控制规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指导意见。

从省级层面,目前有超过26个省市制定了碳达峰路线图。从去年开始,发改委也制定了组织碳达峰的试点城市,第一批大概是25个城市,包括10个工业园区。从时间上来讲,绿色低碳也是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国家层面累计培育的绿色工厂大概是5000多家,绿色工业园区大概是300多家,还有一些供应链企业大概是600多家,绿色产品将近35000个。

在工业领域,大家都知道碳排放管理这块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碳排放的核算层面。

第二,碳减排的执行和控制层面。

首先,碳排放核算层面标准还是不够完善。另外,碳核算的数据比较欠缺。碳足迹标准这块用的还是国外的数据库,我们也调研了一些认证机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对于碳足迹核算的流程差不多,但是具体到操作层面不太一样,导致同一个产品、同一个企业在做碳排查和组织碳核算时算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另外一个是具体的数据收集,从企业生产端来讲,数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精准。涉及到原材料和辅助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收集还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西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和东部矿产资源的开发,用的能源还是工艺是有所区别的,导致区域间以及国家间的数据不是特别统一。

企业层面来讲,做的比较好的龙头企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行业,他们的碳排放意识是比较强烈的。因为国家也在做重点行业的碳排查,特别是能源行业,这块做的好一些。但是一些中央企业,特别是经营不太好的企业在这方面可能还是比较薄弱。

另外就是全产业链的数据协同方面,现在一些龙头企业走的比较靠前,但是一些上下游的企业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不管是制造业,还是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还是一个比较大的趋势。作为“双碳”来讲,有一些企业做了很好的数字化的实践,包括我们也在评一些工业互联网双碳平台,它里面有一些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的相关子平台或者说专业特色型平台。

另外对于企业来讲,有很多企业已经建了一些行业平台,来赋能他的上下游企业开展,包括碳足迹,组织碳排查这样一些业务。

数字化碳管理最早是在“十四五”工信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里面提出来的,建碳管理体系具体还是要明确几个方面的事情。首先明确对象,比如我们的设备,我们可能要对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包括对数据的采集还有碳排放或者能源使用的统计。另外也包括车间的、企业的还有行业区域的碳排放和能源数据的使用。还要开发一些数字化的应用,包括碳监测、碳量化、碳数据的分析等等。

碳管理体系还是要构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核查体系,另外要面向企业构建组织级的碳核查体系。平台、数据、技术和标准构成了碳管理的几大关键要素,平台其实是作为数据采集、数据汇聚、数据处理和数据治理的载体,数据方面其实就是要制定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核算数据和因子数据等标准数据,技术方面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5G还有边缘计算等,对我们这些碳排放的数据进行采集。标准这方面主要还是制定符合实际国情的,不管是产品种类规则也好,还是数据质量的标准,都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

说到碳管理的作用机理,其实我们就是要实现源头减碳、过程控碳、末端管碳和协同降碳的目标。源头减碳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绿色能源比例这块,主要是加快绿电和绿色能源的使用,特别是数据中心这块,内蒙和甘肃的绿电使用率基本上能达到80%以上。

通过我们的数字化手段,对我们企业内部生产制造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还有产品设计这块、生产执行这块,来推动我们企业生产制造过程当中的节能降碳。

碳排放的末端治理主要就是我们在企业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二氧化碳排放,比如说温室气体的碳捕集、二氧化碳的再利用等这些技术。

智慧化运营,主要是做到协同降碳,利用数字化手段对企业内部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一个监测、核算和管理工作。

我们也是想构建一个国家统一的碳管理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国家的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及构建面向区域的区域平台,以及面向行业的行业平台。国家平台主要是给我们在碳核算和碳排查过程中提供一些标准服务,包括数据标准,因子数据服务。区域平台主要是提供区域因子数据,各个区域的碳因子算出来是不一样的,因为能源结构还是有区别的。

面向区域平台还有支撑园区的碳排放管理以及碳监测等等。行业平台主要是面向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上下游企业开展一些碳足迹核算、企业碳排查等服务。

大家之前关注过,不管是发改委还是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包括国办前两天发的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政策里,其实都提到了要建一个国家的碳背景数据库以及推动产品碳足迹的核算体系。

目前来讲工联院也是承担建设国家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目前我们也是在逐步的开展数据质量控制,建立数据质量评价标准。另外一个希望建立国家的平台之后,能够对我们这个已经建好的行业平台,还是要建的行业平台起到数据规范统一的作用。

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建立国家本土化的数据库,刚刚讲了认证机构做一些碳足迹核算的时候用的还是国外的数据库比较多一些,国外的数据库其实在算的时候有时候所用的数据包括很多的核算方法跟国内还是不一样的,特别是有一些数据库里面的数据相对比较滞后的,这块也是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级的碳排放的数据库。

另外一个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数字化碳管理的标准体系。

第一,建立工业数字化碳管理的服务与规范。

第二,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建设规范。

第三,数据采集规范。

第四,平台管理与维护规范。

第五,针对已经建成的行业数字化平台、区域数字化平台进行碳管理平台成熟度评估。

工联院其实也是在工信部指导下,已经建成了国家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这个平台目前是按照“1+N+M”这样的模式建的。

一,建一个国家的主平台,主要是提供一些因子数据服务和核算模型服务,节能降碳工业APP等服务。

二,区域节点我们现在在推动江苏、青岛、安徽、湖南等建设为地方政府服务的区域节点。

1,开展园区的绿色节能降碳的服务。

2,面向重点企业提供绿色低碳的检验检测还有轻量化的工业APP的开发。

面向这个行业平台。一是构建企业内部的能耗设备、碳排放设备的检测。二是构建行业企业内部组织碳排查和碳足迹核算。

目前针对国家对接了一些行业平台,包括建材行业平台和化工行业平台。目前也在推动中汽数据的汽车行业平台接到国家平台上,国家平台已经开发完成了,但是没有正式对外发布,预计在下个月进行正式发布,目前这个平台也是有几大服务能力。

第一,碳数据服务。目前大概有1万多种碳因子数据以及7.7万个数据集,核算模型大概是1.3万个。

第二,提供碳足迹核算评价服务。目前我们也是在跟国外BV、SGS、国内CQC,用数字化手段给企业提供碳足迹核算服务。

第三,碳减排服务。其实我们现在也是落地了大概30多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已经开发了大概60多款节能降碳工业APP的应用。

这是区域平台,我们现在也是在推动几个省市建设工业领域的区域平台,主要是面向区域的一些政府还有龙头企业提供双碳服务。这是行业平台,主要针对具体企业内部以及链主企业上下游企业产品碳足迹的核算,还有能碳监测的综合分析以及碳减排管理等服务。

国家工业碳基础数据库已经建的差不多了,已经有一些因子数据了,预计在今年9月11号左右在沈阳大会上正式发布,目前国家工业碳基础数据库因子数据大概两万八千多条,主要是包括能源数据还有交通运输的数据,还有一些原材料的数据、废弃物的数据等等,目前为40多家企业提供因子数据服务、核算服务以及节能降碳的服务。

我们整个因子数据库的建设,协同一些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工大在开展自有因子数据的研发服务,另外在不断推进重点企业的行业平台进行因子数据的接入,在推动行业协会中把行业协会已有的一些数据纳入到国家库里面来。

目前基本覆盖了包括金属材料、基础能源还有固废材料这些主要的因子数据,和汽车行业、建材行业、有色行业、装备行业重要产品。

其实这个数据库,我们目的是建成国家层面,特别是面向工业领域的权威数据库,后续希望大家能多多交流,在国家工业碳技术数据库方面能够共享共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