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大咖谈|中国力学学会冯西桥:发挥学会优势,让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需
冯西桥 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力学学报》副主编、清华大学教授
与科技工作者共同成长,促进良性循环
力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期和数学、物理有着密切联系。经过长期发展,很多力学传统基础理论已经相对成熟。同时力学也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学科,它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融合。
针对力学的双重属性,中国力学学会做了大量工作,为力学学科的长盛不衰持续努力。我们积极研讨未来力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比如在极端环境力学领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牵头,定期组织研讨会,对我国在航天航空、深海等领域面临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力学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学会对学科、对科技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1957年,钱学森、钱伟长、周培源、郭永怀等著名科学家创建了中国力学学会,吸引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
中国力学学会有着优良的传统、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度,不仅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也帮助了大量科研人员成长进步。同时,科技工作者们也会服务学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学会发展的另一关键。学会定期组织丰富的学术活动,重视青年人才成长,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近年来,我们也在努力提升学会秘书处的服务水平,帮助工作人员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提升,让他们在学会工作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牢记使命,让科研真正为国家发展服务
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学会采取了多种措施,助力实现科技强国。
首先,为了缩小与国际优秀科学领域期刊出版平台的差距,我们做出了一系列努力,比如建成中国力学期刊网,集成国内33种力学期刊,使得国家资源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学生和普通读者。
其次是国际化。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作者、审稿人和读者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是建设一批优质期刊,目前期刊网的加盟刊有10本英文期刊,其中60%是已经进入国际排名前30%的优质期刊,还有4本Q1区期刊,这是一个巨大进步。
最后,我们要牢记中国期刊一定要服务于国家科技、社会、人文的发展。我们不仅要做学科前沿研究,还要兼顾国家重大工程、重大应用,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而服务。作为科技工作者,做科研的目的不是发表论文,而是要为实现国家强盛作出贡献。
建设人才队伍,让青年编委施展才华
近些年,我们在建设青年编委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尝试,目前我国青年编委的知识水平、国际视野、科研能力等各方面有明显提高,但要对标国际顶尖水平,还需要一个更良好的学术氛围帮助他们进步。
期刊和学会都是青年编委施展才华的平台。青年编委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参与到整个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来。
以《力学学报》为例,我们吸纳了约四五十位优秀青年人才,让他们担任青年编委,真正参与到处理稿件、送审乃至对稿件做最终决定的工作。这对青年人才的考验是全方位的,也能帮助他们提高学术水平、责任心和服务意识。一个优秀的青年编委,应该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还要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为优化学术氛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多措并举,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水平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力学学会做了大量认真系统的工作,我们整合了新的期刊布局,通过期刊、学会和研究单位以及和相关应用部门的联合,建立了高度融合的新平台,我国期刊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从影响因子、引用率到点击量,都有显著进步。此外,中文期刊也有了较大进展,通过青托专刊、纪念著名科学家专刊等一系列策划,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技期刊水平,未来我们计划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在期刊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标国际优秀期刊出版平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平台;
第二,整合与力学相关的其他学科期刊;
第三,在未来五年之内,实现期刊编辑部水平的明显提升;
第四,充分吸纳年轻科学家,让他们加入期刊投稿、编辑、审稿过程,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并帮助年轻科学家成长进步。
策划组:王朝阳 严雯羽 武玥彤 谢芸 李欣哲
统筹组:刘旭波 王佳敏
采访整理:谢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