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徐高、罗志恒、卢锋最新发声!

2024-03-14 14:38:57 证券之星阅读量:9535   
imgad2

3月13日,北大国发院举办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第68期,北大博雅讲席教授林毅夫、中银证券总裁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卢锋在会上,剖析“中国经济的压力与动力”。

林毅夫:需准确认知当前经济状况

林毅夫指出,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崩溃论”不时盛行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波动。但是,由于中国的改革采取的是渐进双轨式改革,难免存在不彻底之处,这导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悲观论调,往往将经济下行归因于体制性、结构性问题。

对于这类归因,林毅夫明确指出,这是因果倒置。诸如当前存在的“国进民退”等声音,林毅夫认为,这些均是经济下行期的结果,而非经济下行的原因。

林毅夫表示,当前外部环境经济增长乏力,而中国早已跃升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世界贸易增长下滑,势必会造成中国货物贸易出口的压力,由此造成在货物出口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降低。

“2024年外部环境仍旧不好”,林毅夫指出,要切实恢复民营经济信心,需要针对外部经济下滑,对中国经济增长不利的情况,采取必要逆周期政策,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等,来支持投资。

“如果能这样做,我相信今年政府提出来的5%左右的增长应该能实现。”林毅夫称,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都处于下滑、疲软周期的情况下,还能够实现5%甚至更高的增长速度,那么将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1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

徐高:打压投资就是“自废武功”

徐高认为,当前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两重压力更为严峻,针对需求收缩的压力,徐高建议,中长期来看,要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增加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占经济的比重。在收入分配改革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前,要通过投资来创造需求,稳定增长。

同时,徐高强调,不能因为要调整经济结构,就一味地不刺激投资、去杠杆。“收入分配改革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打压投资就是自废武功。”徐高称。

罗志恒:基建投资和设备更新改造有望成为今年经济增长点

罗志恒认为,要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速,基建投资和设备更新改造今年可能会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原因在于,一方面,今年可用的资金明显增加,包括财政赤字增加的1800亿元,专项债增加的1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增加的1万亿元,加上去年已经发行但尚未使用的特别国债,财政资金相较去年更加充足。另一方面,一揽子化债路径也逐渐清晰,财政与金融相结合,短期度过流动性危机,地方债务的预期和稳定性由此会有明显增加,因此,基建投资可能会成为今年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设备更新换代,则取决于政策实施力度,包括财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

卢锋:多措并举消化新一轮产能过剩

卢锋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肯定经济发展成就同时,还指出了现实困难,其中就包括“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卢锋认为,当前,包括石化基础原料、部分非高端芯片、汽车、动力电池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新一轮产能过剩,呈现出部门分布重要性提升、具有较高可贸易程度与全球性等特点。

例如,这几个出现产能过剩的领域,技术和资金密集度较高,有的还属于新兴先进行业,市场规模体量大,某些行业属于发达国家的原有支柱产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更大。诸如汽车、芯片等,产品内分工程度较高,是全球供应链代表性部门,产能过剩对国际经贸关系潜在影响也会更大。

卢锋表示,新一轮产能过剩不仅是国内经济问题,其全球性因素通过贸易不平衡与外部经贸环境演变关联互动,因而需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理解。一方面,要全面认识供给能力与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和意义:既体现我国经济强大优势,昭示未来持续追赶巨大潜能;又意味着需求实现受外部制约,因而需要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开放环境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供强需弱与顺差占比偏高,与供给短板同样具有脆弱性。把供给优势看成“清场式领先”或“降维打击”能力存在偏颇。

因此,他建议,首先,要通过积极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政策,在巩固提升我国供给优势同时着力提振内需,修复“供强需弱”不平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吸收过剩产能。

其次,深化改革优化完善中长期收入分配政策,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所得比例偏低格局,通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在根本上提振消费需求。

第三,针对外部环境不利变化,通过内部深层改革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并与上述经济措施产生稳定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合力,调节实际汇率走低及其不利影响。

最后,通过调整内外政策稳定大国关系,同时在多边经贸、金融、发展机构及G20合作平台发挥更加的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社会建设性应对新一轮产能过剩。

校对:廖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