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健康这些高血压误区,你知道多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于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联合
杨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
推出《百姓健康》栏目
我们将邀请辖区内各大医院的专家
为大家解读介绍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本期邀请到的是
上海市杨浦中心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王加红
和大家聊一下有关高血压的话题
上海市杨浦中心医院
心内科主任医师王加红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率非常高的一类慢性疾病,它的特征表现为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但是,知晓率、治疗率、治疗达标率低,是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今天就针对高血压的常见误区来和大家聊一聊。
一、什么是高血压?
通俗来说,高血压就是指血压超过了正常范围,即非同日三次血压测量,当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则称为高血压。虽然高血压是常见病多发病,但很多人对于它的认识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案例:小赵是一位中年男性,单位体检查出患有高血压,平时也没有什么症状,虽然医生让他看病治疗,但他没当回事,也不太关注血压的变化。最近工作繁忙,加班加点,常常半夜才睡觉,小赵感觉很疲劳,一天早晨突然倒在了公司的电脑桌旁,被救护车送到了医院急诊室。医生在现场给小赵一量血压:210/130毫米汞柱,平日里不被重视的高血压酿成了大祸——脑出血。虽然经过积极抢救和治疗,仍然未能保住性命,给家庭造成巨大伤痛,令人唏嘘不已。
二、高血压的用药误区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2.45亿,像小赵这样对高血压不重视、不用药或用药存在误区的人绝不在少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关注高血压的那些用药误区吧。
误区一:高血压没感觉,选择不吃药
患了高血压,没有感觉并不代表没有损害。高血压病初期,全身细小动脉痉挛,随着病情的发展,细小动脉渐渐发生硬化。中等及大动脉出现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这种变化,多发于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所以说高血压没有症状不代表没危害,它会慢慢破坏患者的心、脑、肾器官,堪称健康"隐形杀手"。有些患者对说明书上的副作用特别上心,排斥吃降压药,怕吃了降压药就停不下来。实际上,副作用只是对一些特殊患者或特殊情况做出的“特别提示”,发生率很低,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降压药没有成瘾性,只是因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
误区二:吃药靠“感觉”——吃吃停停
有些病人把降压药当成止痛药、止咳药这样的“对症药”,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才会吃药。这样吃吃停停会导致血压忽高忽低,不但不利于血压稳定,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所以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即使没有症状也要吃药。
误区三:道听途说——跟风吃药
有些人听说某某降压药好,就自己买来吃;有些人看身边人吃什么药,自己也跟着吃;这些做法往往会延误病情。高血压治疗要根据每个人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及伴随疾病都不一样,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选什么药、怎么吃都应该遵医嘱,自己不能够擅自做主。
误区四:用药时间不科学
有些患者有晨练的习惯,等晨练好、吃完早饭再吃药,由于血压会随时间不停波动,很多人早上起床后血压容易出现高峰,这类患者在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吃降压药,否则很容易导致意外的发生;还有一部分患者夜间血压高,昼夜节律颠倒,可以做24小时动态血压明确,这时我们可能需要晚上加用降压药。
误区五:服药不测血压——吃了药万事大吉
很多高血压患者服药期间只要没有不适症状,几乎不测血压。判断降压药有没有效果、药量是否合适,科学的方法就是测量血压是否控制在正常范围。每天要至少测量一次血压,每天早晨起床后测量比较准确。如果血压很平稳,也要一周测一次血压。高血压患者最好能在每年春夏、秋冬季节交替时做两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自己的血压变化,调整降压药量。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自以为对自己的血压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对付高血压这个“猛兽”万不可掉以轻心,它一旦发威可不简单是血压表上的数字飙高那么简单。脑出血、心力衰竭、肾衰竭、冠心病、糖尿病、视网膜动脉硬化这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都是高血压的“好朋友”。有时病情凶险,可导致死亡。
三、高血压有哪些非药物治疗方法?
当然,除了药物治疗,高血压还有一些非药物治疗的方法:
1.饮食治疗
少钠盐,戒烟限酒;吃饭八分饱;改善饮食结构,食物多样化,适度吃青菜、水果和薯类;常吃奶类;
2.运动治疗
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以促进热量消耗,减少多余脂肪,改善脂类、糖类代谢,控制体重,增强体质。有氧运动被视为高血压患者较为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慢跑、快走、打乒乓球等。
3.心理治疗
精神紧张、心理矛盾等因素均可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心理平衡对于治疗高血压具有重要作用。当有较大的心理压力时,应善于向亲人、朋友倾诉交流,以分散注意力。平时保持心态平和。
高血压有风险,
但只要对它足够重视,
坚持正确用药,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就可以把这个“猛兽”关进笼子里。